今天是第三十三届“世界水日”。水,作为粮食生产的命脉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然而,当甘霖化作洪涝,当期盼的灌溉水源遥不可及,这些便成了粮食增产的“不确定性因素”。在刚刚结束的全国春季农业生产会议上,总台央视记者采访了多位来自各省、区、市农业农村、水利及气象部门的厅局长,如何化解自然气候带来的不确定性,确保粮食稳产增产?来听听他们给出的“答案”!“1.4万亿斤左右”,这是今年我国定下的粮食生产预期目标。虽然去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了1.4万亿斤,但更多人担心,如果出现了像极端天气这样的不确定性,这个目标还能实现吗?
带着这个问题,记者来到了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的现场——江苏宿迁。在这里,来自31个省区市的近100位厅局长调研、交流经验。他们眼中,更多的不确定性还是来自善变的天气。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 谢长伟:制定了农村沟渠连通整治三年行动方案,截止到目前,最初步的连通已经达到了10.35万公里。让水联网、让水流动,这样的方案让应对多变天气有了底气,但还不够。在今年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的名单上,记者发现了一个细节,除了农业农村厅和水利厅之外,气象局局长们也都到了。他们告诉我,这些年“气象”不仅深度参与粮食生产,还尝试用更多的科技产品让“预测”跑在“变化”之前。安徽省气象局局长 胡雯:我们配合着高标准农田的建设,专门在一些重要的农田的地段,布设一些气象自动站,能够精准地监测到田间地头的气象信息。安徽省气象局局长 胡雯:我们配合着高标准农田的建设,专门在一些重要的农田的地段,布设一些气象自动站,能够精准地监测到田间地头的气象信息。
好评 ![]() |
|
0% | 0 |
中评 ![]() |
|
0% | 0 |
差评 ![]() |
|
0% | 0 |